《中国红十字事业2004-2009年发展规划》圆满完成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我会认真贯彻《中国红十字事业2004-2009年发展规划》,着力加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圆满完成《规划》提出的工作任务。
一、大力加强应急体系建设,专业化、科学化救助水平显著提升
突出第一时间应对,快速反应机制初步形成。各级红十字会按照中国红十字会“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着力完善应急机制,不断提高红十字应急反应能力,做到第一时间报告灾情、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第一时间开展救助。普洱地震、国内强台风、南方冰冻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红十字会都在第一时间组织救援。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红十字会在24小时内向海内外发出救灾呼吁、派出工作组、调运救灾物资,迅速组织中国红十字紧急救援队,开展持久、深入、高效的人道救援行动,配合党和政府,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
备灾与救灾、应急救援与灾后恢复重建、物质救助与医疗及心理救助紧密结合,红十字救灾工作向专业化迈进。着力加强备灾网络体系建设,新建总会备灾救灾物资库,完善全国6个区域性备灾中心和总会援外物资供应站,新建15个省级红十字会和部分市县级备灾中心(仓库)。应急救援与灾后恢复重建紧密结合,实施博爱新村、博爱卫生院(站)、博爱学校等援建项目,实现红十字会救灾工作的新突破。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开展心理救援,运用ERU(应急队),提升了救灾工作专业化水平。
注重应急预案和制度建设,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成为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完善红十字会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修订灾害救助规则,出台相关管理规定。总会及27个省级红十字会应急预案纳入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体系,272个地(市)级、604个县级红十字会制定应急预案,成为应急工作领导机构成员。各级红十字会应急队伍近万人。
救护培训工作纳入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实现了初级卫生救护到应急救护的转变。卫生救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开展高危行业重点人群救护培训,在青少年中普及自救互救知识、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群众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全民性初级应急救护网络正在形成。
二、积极拓展人道服务领域,在服务社会、改善民生中有所作为
中华骨髓库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华人骨髓库。五年来,中华骨髓库着力加强规范性管理,积极招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国共建立省级分库31个,入库志愿者HLA分型数据较2004年增加 万人份,提供检索配型服务2万多人次,成功挽救上千名患者的生命,共向国(境)外提供造血干细胞60多份。
积极参与新农合,实施医疗救助,在我国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级红十字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农合及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创建实施以改善贫困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及救助白血病、先心病等为内容的“红十字天使计划”、“扶贫救心行动”、“爱心工程”、“少儿大病医疗救助金”和贵州“‘氟砷麻’地方病综合防治项目”等救助项目,救助白血病、先心病、脑瘫等大病患者1.5万余人,建设乡村博爱卫生院(站)3000余所,培训乡村医生千余名。
关注生命、关爱健康,人道关怀工作取得新成效。广泛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和对感染者及其家庭的关爱活动,推广实施青年同伴教育,在吸毒、同性恋、娱乐业从业人员等多个目标人群开展同伴教育及外展服务工作,连续五年共举办艾滋病预防知识培训班12595期,培训251900人。在奥运期间开展生命奖章颁发活动,联合相关部门表彰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各地红十字会还积极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宣传动员工作。
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红十字关爱进社区”和“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持续开展。深入推动“红十字关爱进社区”活动,建立红十字社区服务站个、博爱超市。继续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使更多群众受益。
三、着力创建大宣传格局、探索可持续筹资机制,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力和救助实力全面提升
凝聚红十字内外力量,大宣传格局基本形成。精心创办“五八博爱周”、“公益广告宣传月”等宣传活动,集中主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宣传红十字核心理念和重点工作。各级红十字会以“五八”、印度洋海啸救援、汶川地震救助为契机,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形成合力,初步构建起以特色活动、媒体合作、公益广告为主要框架,以传播红十字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大宣传格局。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活动。中国红十字报、博爱杂志、红十字网站等注重发挥宣传阵地作用。
大力传播国际人道法,红十字精神广泛传播。推动成立“中国国际人道法国家委员会”,举办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及国际人道法传播骨干、探索人道法师资培训班30余期,培训传播骨干师资近千人;联合教育、卫生、共青团等部门深化红十字青少年工作,配合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成立红十字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开展青少年夏令营和敬老助残、扶危济困等活动,百所学校被总会和教育部命名为红十字模范校。
创立项目化、基金式筹资模式,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正在形成。把红十字救灾、救护、救助工作设计成公益项目,以公益营销和社会化运作方式推广,成功造就红十字天使计划、李连杰壹基金计划、爱心企业联盟、博爱捐助港、博爱一日捐等筹资项目品牌;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实现红十字品牌和社会爱心资源有效整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绩显著,被国家评定为5A级基金会。各级红十字会已建立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转变观念,开展主动筹资、服务筹资,通过主动走访和及时反馈捐赠信息,同大额捐赠者建立较稳固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面向民众募捐的有效途径,建立手机、网络、募捐箱等小额捐赠平台。仅在汶川地震救援中,“10699993”手机短信募集资金总量突破2亿元。
四、加强与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开创民间交往新局面
积极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认真履行国际联合会领导委员会成员职责,积极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事务。协调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北京设立东亚地区代表团。组织参加三届南丁格尔奖评选工作,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获奖者颁奖。努力履行我会在第29届和30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的承诺。与国际红十字组织多边或双边的友好合作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履行国际人道义务,展现负责任大国红十字会形象。主动参与印度洋海啸国际救援工作,募集款物4.43亿多元人民币,向11个受灾国提供紧急救助,为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和缅甸等受灾国援建友谊村9个,永久性住房1487套及多处学校、医院、诊所等公共设施;接受商务部委托,举办国际研修班,帮助非洲及亚太地区国家红会加强能力建设、开展社区卫生工作。向南非、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红会援助自行车7500辆,彰显中国人民的人道情怀。
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国内工作成效显著。汶川抗震救灾期间,在国际联合会的呼吁下,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西班牙等40多个国家红十字会、政府及国际社会向汶川地震灾区援助,提供专业化救援队伍、应急设备及相关技术支持。五年来,分别与国际联合会以及挪威、荷兰、英国等10国红会合作,引进援助资金一亿多人民币,开展社区备灾、农村改水改厕、健康教育及艾滋病、禽流感、疟疾预防等援助项目,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及健康状况,培养了一批项目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工作。
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台港澳工作再上新台阶。五年来,香港、澳门红十字会和台湾红十字组织共向内地援助资金共 亿元人民币,其中汶川地震捐款分别为 。香港红十字会援助德阳的康复项目受到胡锦涛主席的高度赞扬。香港红十字会在内地 个省区合作开展备灾项目、无偿献血宣传推动等项目,澳门红十字会积极支持内地 省份灾后重建和贵州地方病综合防治工作。密切与台湾红十字组织的联系,实现两岸红十字高层交往,携手开展水上救生培训,联合举办海峡两岸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和大学生志愿服务团活动,依据“金门协议”,见证海峡两岸私渡人员双向遣返作业35批5079人次,有效增进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亲情和友情,为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着眼基层、夯实基础,红十字会自身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进理顺管理体制工作。各级红十字会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全力推动理顺管理体制工作。90%以上的地市级以及一些县级红十字会已经理顺管理体制。目前,总会和省级红十字会机构编制、人员队伍、资产实体逐年增多,自身建设明显增强。为红十字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积极探索、分类指导,大力加强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针对基层薄弱、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总会坚持每年突出一个主题,不断推进应急工作、志愿服务、青少年、社区工作、农村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积极探索红十字基层组织有效模式,加强街道、乡村、学校、医院、机关、企业和新兴社会组织的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扩大红十字会员队伍,开展红十字(会)冠名医疗机构清理整顿和“十佳百优千星”评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基层先进典型。
按专业、分领域,具有红十字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正在形成。红十字志愿服务已经纳入全国的志愿服务体系,总会成为中央文明委成员并联合开展了“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等志愿服务活动。各级红十字会相继成立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重点在应急救援、卫生关怀、人道救助、无偿献血等10个领域组建志愿服务队,创建志愿服务基地,加强管理与服务,开展了以人道救助为核心的特色活动。红十字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正在形成。北京奥运会期间,动员和培训红十字志愿者为各赛事城市提供志愿服务,充分展示了红十字志愿者的风采和红十字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融合。
提升能力、改进作风、提高素质,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会战略,编印《中国红十字会干部培训手册》,举办各级各类干部集训、业务轮训,接受捐赠组建中国红十字(博鳌)国际交流中心,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保持先进性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等学习教育活动,各级干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明显提高,一支爱岗敬业、精通业务、善于开拓、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正在形成。
善用社会智库,加强理论研究,推动事业发展。围绕公益事业发展和红十字会中心工作,连续举办博爱论坛、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公益组织与构建和谐社会论坛等。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中国红十字会战略发展”、“第一任会长”、理顺县级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等课题研究和红十字事业“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积极创建中国红十字理论研究会,为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搭建理论研究平台。
六、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红十字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红十字会独特优势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多次对红十字会工作作出专门批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 次作出相关批示,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回良玉副总理专门视察总会工作,并作重要讲话。自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会工作的意见》以来,一些全国各地各级人民政府或办公厅先后出台相关文件,相关党政部门共出台扶持性政策文件。中央及地方财政通过彩票公益金投入相关经费 ,中宣部、法制办、编办、民航、海关、信工、军队、武警等部门和单位在相关领域提供便利服务,各地各部门就开展交通、铁路、教育、旅游、建筑、矿山、电力等行业应急救护培训专门发文、专项部署,为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各级人大、政协积极开展红十字会法与相关法规的执法检查与考察调研活动。五年来,又有一些省(区)人大常委会是在这五年通过了红十字会条例或相关实施办法。
新闻媒体更加关注红十字事业,加强报道、联手开展人道救助活动;各类公益慈善机构和社会组织携手人道、资助或参与红十字项目;广大企事业单位、团体、机构和海内外爱心人士真情关注、慷慨捐赠,从财力、人力、物力上给予无偿援助。在抗震救灾工作期间,社会各界通过总会捐款,以手机短信向红十字会捐款的公众突破7000多万人次。充分体现社会各界对红十字人道事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