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建敏率团拜会台湾红十字组织冀望深化两岸合作
5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来到台湾嘉义阿里山,实地考察“莫拉克”风灾后修建的福美吊桥,受到当地邹族部落长老等的欢迎。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27日率团拜会了台湾红十字组织,并会见了台湾红十字组织负责人陈长文。
华建敏表示,此次来台是与台湾的红十字同仁交流工作并实地考察,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增进两岸红十字组织的相互了解,学习借鉴台湾同仁的先进经验,探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双方的合作;二是感谢台湾红十字组织多年来给予中国红十字会的帮助,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及甘肃舟曲泥石流的救灾及重建过程中,台湾红十字组织和社会各界给予了大力支持,他愿借此次访台机会,当面表示感谢;三是考察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莫拉克”风灾灾后重建项目,参加有关捐赠仪式。
华建敏说,两岸红十字组织奉行共同的原则和宗旨,都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中华民族扶危济困、敬老助残、救死扶伤、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脉之中,“仁爱在心、善行天下”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回顾历史,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接触交往以来,在寻人转信、青少年交流、灾害救助等领域开展了很好的合作,充分发挥了红十字组织的独特作用,成为两岸民间交往的重要平台。
他介绍说,自2008年以来,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下,两岸红十字组织的交流更加频繁,合作更紧密,合作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2010年,中国红十字会就组团9批次共187人次赴台交流,并且接待了台湾红十字组织8批次共98人次的来访。广州亚运会期间,两岸红十字组织还成功合作,参与了亚运会水上竞赛项目的救护工作。今年6月,将在厦门举办“海峡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希望双方在全面推进组织人员交流、加强青少年交流、应对灾害以及社区养老事业等方面加强合作。
陈长文表示,两岸红十字组织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莫拉克”风灾等重大灾害中,两岸红十字组织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积极救助灾民,大力募捐参与重建,增进了两岸人民的福祉。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岸红十字组织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29日来到台湾嘉义阿里山,实地考察“莫拉克”风灾后修建的福美吊桥,受到当地邹族部落长老等的欢迎。
2009年8月8日,台湾中南部地区遭受“莫拉克”台风袭击,损失严重。之后,在台湾红十字组织协助下,中国红十字会将汇集大陆民众爱心的1.2亿元人民币捐款,用于修建吊桥、灾区民众永久住房等硬件项目,山林恢复等软件项目。
此次访台,华建敏特别安排行程,考察福美吊桥等。
当地小朋友和村民表演团分别了节目《恋恋青山》和《高山青》。
华建敏指出,近年来,面对地震、风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使两岸同胞走得很近,两岸合作更紧密。他提到,三年前,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台湾红十字组织第一时间向灾区运送大批救灾物质,紧急派遣搜救队和医疗队参与受灾地区的人道及医疗服务,并在台湾开战大规模募捐,将募集到的社会捐款16亿元新台币,用于救灾;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为川、甘、陕三省87个重建项目提供支持。因此地震灾区群众常说,因为被爱所以去爱。
他表示,他一踏上台湾的土地,就深深感受到两岸心灵是相通的。希望今后两岸红十字组织加强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他说,20多天来,他和台湾红十字同仁在四川震区和台湾灾区考察时,都看到两地同胞为重建展现的努力。祝愿阿里山福美地区民众生活,像吊桥的名称一样幸福美满到天长地久;两岸同胞一起努力,共创更美好的明天。
据台湾营建研究院委托的结构工程技师公会李仲彬技师介绍,目前,西岸主索锚碇座已经竣工,地锚钢绞索也安装完毕,东岸锚碇座将于十天左右完工,而自大陆广西柳州订制的钢缆也将装船启运来台。整个吊桥工程将在7月底前投入使用。
另据阿里山乡乡长陈明利和山美村村长庄信义表示,山美地区风光秀丽,分隔曾文溪两岸,不远处的达娜伊谷是阿里山鲴鱼保育区,昔日游人不断。但“莫拉克”风灾后,原有的吊桥被冲毁,东岸山美村的两个邻200多人及两个村1000多人进出困难。虽然临近的一座水泥桥主体工程已建成,但由于一边基座再次被冲毁,存在问题,尚待评估。在雨季已来临的当下,当地民众都期待吊桥早日完工,方便往来。
此前,华建敏已参访了大陆援建的嘉义乐野八八新舍组合屋(活动板房),30日还将前往阿里山脚下的番路乡第一、二期永久屋基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