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台,汇聚八方爱心——上海市红十字会开展“爱心行动百姓救助”项目纪实
在上海电视台,有一个《新闻坊》栏目,每周六晚上18:25——18:30都要播出一个“爱心行动百姓救助”节目:介绍本市一个特困家庭的典型事例,呼请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关注该特困家庭境况,并给予应有的关心和帮助。
该节目是由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和上海电视新闻中心联合发起,集新闻、采访、帮困为一体的节目。经过近8年的运行,节目逐步成为一个为困难群众寻求帮助、社会各界付出爱心的平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和欢迎。
据不完全统计,节目自2006年6月开播至今已8年时间,项目总播报为400多期,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爱心人士捐款近800万元,使 400多个困难家庭得到了帮助。
案例选择:真实性与典型性相结合
作为一档面向社会的节目,任何一点疏忽和粗心都会给栏目、给项目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上海市红十字会在案例的选择采写上,坚持街镇红十字会发现推荐,区县红十字会核实上报,市红十字会审核把关,确保真实性。同时,注重发掘特困群体中自强不息、逆境中奋进的感人事例,以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在已播出的节目中,有身患癌症、家庭特困、热情地为病友服务的袁红妹;有患有淋巴癌及脑梗等多种疾病,肌肉萎缩,口腔部神经受损,六次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话剧《滨江情源》中的丁阿姨原型丁露金;有身患红斑狼疮、肺癌晚期和脑瘤,生命危在旦夕,但坚持关心社区工作,多年与青浦监狱、南汇监狱、提篮桥监狱的犯人开展结对帮教工作,十六年来从不间断的退休教师陈雪兰;有长期患有慢性肾炎综合症和低分化恶性肝癌过度治疗造成肾功能衰竭的真北中学模范老师张启英;有儿时父母双亡,发奋努力,坚持完成中学学业,并考上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黄春英;有从小失去父亲,母亲离家出走,现在双腿无法站立,双眼几乎失明,但坚持与病魔顽强抗争的少年李杰……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每期节目一播出,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就会以各种形式,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父亲早逝的女孩黄春英自强不息考上了大学,听说她学习没有电脑,第二天上海市红十字会捐赠热线就有收到好几位市民提出的捐赠电脑请求;懂事的男孩季周杰,不光要照顾病弱的母亲,料理家务,而且品学兼优。当得知他因旧自行车坏了,只能徒步往返学校时,热心的市民立刻打电话表示愿意捐赠;当新来上海工作的外来人员曾强,在义务献血时查出患了白血病,很多市民来电来信愿捐出自己的骨髓帮助他、挽救他。在上海市红十字会2013年个人捐款名单中,全年累计捐款超过40笔的捐赠人有3位。有一位爱心人士,自2008年以来连续每年每月给项目捐款。截止到2013年12月,捐赠总额已经超过10万元人民币。
项目管理:服务与透明相结合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和上海电视新闻中心定期沟通相关信息,及时解决采访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认真搭建好节目与求助者、捐赠者之间的桥梁。特困学生吴燕娜的妈妈为了给女儿治病,卖掉了唯一的住房。由于采访地点没有着落,心情急切的母亲和医院发生了冲突。得知情况后,电视台记者、市红会工作人员、居委会干部几方联合做工作,圆满解决了问题。特困学生黄春英家住浦东新区南汇地区,人在上海市区实习,平时没有空闲时间,电视台记者和志愿者放弃休息,安排晚上在市红十字会接收捐赠办公室完成采访工作。
为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上海市红十字会设计制作了“爱心行动百姓救助项目”六分钟资料片和1分钟宣传片。印制了《人道救助项目》劝募手册,并设立定向捐赠财务科目,确保捐赠人一目了然的知道自己定向捐赠的去处,做到有帐可查,有章可循。按照“两公开两透明”的原则,在门户网站上开通了“上海市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发布公示平台”,包括“捐赠须知”、“爱心榜”、“项目进展与支出”、“社会监督及审计”四大版块,使捐赠款物及援建项目等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2013年,市红会在对历年被救助者进行回访的基础上,将当年在“爱心行动百姓救助”项目中得到救助的52位受助者信息重新反馈区县红十字会,建议根据受助者的困难情况,将其列入本辖区“千万人帮万家”范畴。这样既通过媒体呼吁,使受助者得到一次性救助,又通过每年一次的迎春帮困活动,使受助者得到长期的关爱,避免活动之后受助者感觉被社会遗弃。通过对被帮助人的持续关心,使爱心活动持续长久。
从回访情况来看,98%的的被救助者对“爱心行动百姓救助项目”持满意或非常满意态度,表示当时的救助对家庭渡过暂时的困难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有的被救助者虽然过世了,但家属对栏目、对红十字会还是非常感激。许多受助者还表示:作为受助者的,光有感恩之念是不够的,他们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反馈社会,奉献爱心。
来源:上海市红十字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