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回眸”: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九大”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对外交往工作回顾
记者 张佩沛
10月22日至24日,第九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亚太地区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此次大会的承办单位,中国红十字会再次吸引了亚太地区的目光,赢得了世界的赞许。
作为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重要成员和政府人道领域的重要助手,中国红十字会以中国政府签署的国际人道法为依据,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和对外交往工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莫雷尔时指出的:“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
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中国红十字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交往工作,拉近了中国和世界的距离,也拉近了中国红十字会和国内外需要帮助的人们的距离。
国际援助: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里氏7.0级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海地灾情牵动着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心。由于中国与海地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政府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海地捐款100万美元。
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发生武装叛乱,反政府武装和政府军队长期对峙,局势十分紧张,人道主义危机严重。当年8月和10月,中国红十字会先后两次向利比亚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救援物资。
2014年2月,价值500万元人民币的一万个家庭箱从中国启运,送抵缅甸北部克钦地区,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这是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首次直接将人道主义救援物资送到战乱冲突地区。此次援助行动不仅满足了克钦地区生活困难的民众最急切的生活需求,有助于当地社会稳定,也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对周边邻国的友好情谊,加深了中缅友谊。
协助政府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是中国红十字会发挥“政府在人道领域重要助手”作用的鲜明体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郝林娜说。
“九大”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先后参与了海地地震、东日本海啸、东非饥荒、利比亚战乱、菲律宾台风、缅甸难民等重大灾害和冲突的救援救助工作,涉及资金约2.32亿元人民币。
2013年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造成菲律宾中部地区一万多人死亡,大量人员受伤,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从2013年11月18日,中国红十字会接到菲律宾红十字会救援请求,到11月20日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第一批17名队员领命出发,到2014年1月29日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第三批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凯旋,中国红十字会先后派出三批救援队共100人开展医疗和搜救工作,援助了价值约87万美元的救灾物资和医疗设备,在6个城市援建了20所学校,166间临时校舍,共计9960平方米。
此次赴菲救援是中国红十字会在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派出国际救援队之后第二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救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红十字会首次向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派遣综合救援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赴菲律宾救援队第一任领队孙硕鹏认为,援菲行动为今后进一步发挥红十字会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积累了丰富经验,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已经成为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救援的重要参与方。
孙硕鹏介绍,救援队被当地政府誉为“最专业、最勤奋、最受当地民众欢迎”的国际救援队,获得菲律宾人民高度赞誉。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工作人员看到中国红十字救援队的工作后,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中国红十字会,了不起!”
此次救援行动中,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展示了救援工作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不仅参与到灾害发生初期的紧急救援工作,还根据当地需求开展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同时,根据当地需求及时调整救援策略,实现了救援效率最大化。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表示,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能够在90年沉寂后再次走出国门、不辱使命、载誉而归,得益于中国红十字会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得益于中国红十字会的机遇意识和抢抓机遇的能力。“我们注重救援队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建设,在培训和训练时引入国际标准,使得我们的救援队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宽广的国际视野。”他说,我们之所以能在参与国际救援时做到高效和有序,离不开上述“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
除了对外开展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活动,中国红十字会还主动积极争取商务部支持,执行非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项目。
2009年至2014年,中国红十字会向非洲和亚太地区的18个国家红会,捐赠了救灾物资、办公设备、轻工机械、医疗设备和家纺产品等五大类物资,价值近2930万元人民币。这些援助不但改善了当地最易受损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促进了国家红会自身能力建设,有力支持了当地红会开展人道工作,加深了两国民众间的友谊和感情。
但是,从现实需求看,无论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还是非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对于受助者而言都是短时间的,无法产生长远效果。有此认识,中国红十字会因时因需而变,主动转变对外援助方式,举办各类国际研修班,支持发展中国家红会能力建设。据统计,2010年至2014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举办了21期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援外培训班。其中3期非洲部长班、2期亚太部长班和16期综合培训班,共有来自90多个国家红会或政府的543名官员参加培训。
在此基础上,中国红十字会确定以非洲、亚太及中亚地区为对外援助与合作重点区域,积极整合资源,开展非紧急发展项目。
结合国内“博爱家园”项目的先进理念、实践经验与受援国需求,深入受援国社区和农村开展综合社区发展项目。目前已经在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缅甸、朝鲜、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开展或计划开展项目合作,通过资金、技术支持和人员交流,支持当地社区开展相关项目,提高社区恢复力,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加深民间交流和友谊。目前已执行金额约为966万人民币。目前,乌干达和埃塞俄比亚的项目已经启动,社区健康和应急救护师资培训也相继开展起来。
国际化之路:引进理念、技术和资金
作为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成员之一,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引进国际标准和理念,扩大国际交往,提高自身国际化水平。
2013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启动组织能力评估与认证(OCAC),对自身组织能力进行评估,迈开了引进国际组织先进管理理念的第一步。
此后,中国红十字会又在31个省级红十字组织开展了OCAC评估。
OCAC是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在对全球180多个国家红会的调研与意见征集基础上制定的诊断式评估工具,是为打造强大国家红十字会而设立的国际评估程序,为评定“强大国家红会”提供了具体的国际衡量标准。
“这些标准既是我们自我评价的具体指标,又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了解OCAC评估体系标准,促使我们学习并掌握了相关国际组织建设的理念;比对国际联合会提出的标准,也能发现我们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加以改进。”于丽颖表示,参与评估有利于中国红十字会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国际红十字组织建设的价值体系。
加拿大红十字会在国际救援和志愿者管理方面经验丰富。2013年起,中国红十字会主动和加拿大红十字会合作,开展白求恩国际代表/志愿者培训项目,借以提高中国红十字会的紧急救援能力,尤其是国际援助能力。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巡视员张明说,“这是大国红会需要具备和提高的技能”。
据介绍,2014年,中国红十字会已先后派出6人分别参加国际援助能力建设培训班和医疗ERU培训班。2015年,中国还将派人到加拿大学习国际救援和人道物流相关培训。
同样从国际项目中获得灵感的还有中国红十字会倾力建设的“博爱家园”项目。据王海京介绍,该项目源自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在灾害救援中强调的“社区恢复力”概念,根据中国实际需求和红十字会核心业务进行设计。目前,该项目在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试点,得到了联合会和国际委员会的认可和支持。“这是真正的来自国际又走向国际。”张明说。
2012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整理了国际联合会关于红十字发展、灾害管理与国际援助、人道外交等八个方面的58份重要文件,如《2020战略》《ERU操作流程和标准》《联合会人道外交指南》等。这些文件有力地指导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并指引中国红十字会将国际理念融入中国红会的政策制定和未来发展规划。
此外,中国红十字会还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资金支持。2010年玉树地震救灾及重建资金中,红十字会境外援助项目提供的资金达12983万元,其中应急救援资金729万元,非紧急重建资金12254万,涉及重建项目11个。2013年四川庐山地震救灾期间,共收到境外捐款共计人民币6211万元,其中国际捐款约2309万元,港、澳、台捐款约3902万元。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瑞士、荷兰、西班牙等国家红会,还在大众卫生、减灾备灾、艾滋病预防、水上救援等方面援助资金约8550万元。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也对中国红十字会给予了大力支持。近年来,联合会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捐物共计约8.33亿元人民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向中国红十字会提供各类项目资金支持约3500万元。
加强交流: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活跃
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及兄弟国家红会的交流合作。五年来,共接待来访团组152批,促进了与各国红会的相互了解,为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2月1日至4日,中国红十字会派出代表参加了在泰国曼谷召开的全球志愿者论坛。2011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已派出180余名代表参加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国际会议100次,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红会和国际组织的多边、双边交流也日益频繁、深入、富有成效。
通过“走出去”系列动作,中国红十字会逐渐走到了世界舞台中央,成为越来越活跃的角色。
2013年9月21日,是一个令中国红十字人难忘的日子。这天,在悉尼召开的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第19届全体大会上,中国红十字会再次当选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主席国。
这是国际红十字运动大家庭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认同,同时也赋予了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国际红十字运动更多的话语权和更重要的责任。
带着这样的责任,中国红十字会于2014年10月承办了第九届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亚太地区大会,再次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风采。
会议产生了成果性文件《北京创新宣言》。“宣言”为亚太与中东各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提供了联合行动愿景计划,成为未来四年各国开展相关业务和国际合作的纲领。
大会组织工作“完美无缺”,是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秘书长哈吉·阿马杜·阿西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评价和感谢。他说,中国红十字会的温暖、热情、好客令人难忘。会议期间,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多边与双边会见,与来自国际组织及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柬埔寨等15个国家的代表进行了会谈,并就人道领域工作、形势及交流合作交换了意见。
五年来,中国红十字会通过各种交流和合作,不断拉近与世界的距离,不断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平台,展示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红十字会的形象,在国际人道主义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前不久,中央召开了高规格的外事工作会议。习主席的讲话明确阐述了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政策和大外交战略,也为红十字会充分发挥民间外交渠道作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指明了方向。未来,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紧紧围绕国家外交战略大局,积极推动与周边及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的民间交流,开创人道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郝林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