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回眸”:废墟上播种希望——“九大”以来中国红十字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回顾
记者 王达
过去7年,余全贵至少遭遇过两次天灾,全家人一度被迫栖身帐篷。如今,他坐在洒满院落的午后暖阳里,招呼老友一起闲谈喝茶。
刚过六旬的余全贵,是一位地道果农。他所在的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挖角村,是中国红十字会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之一。
2008年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在全国各受灾地区投入重建资金超过160亿元,援建了大批民房、新村、学校、卫生院(站),帮助逾百万灾民建起新家园。
共抗天灾,红会援建新家园
2008年是中国红十字会灾害救援体系转型升级的起始之年。当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8万余人遇难或失踪,四川、陕西、甘肃、云南、重庆、宁夏等多省(市、自治区)受灾。中国红十字会迅速派遣工作组、救援队赴灾区救灾,在当地设立前线指挥部(重建阶段设灾后重建办公室),派专人驻守协调救灾及监督项目实施。这也成为中国红十字会此后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约定动作。
数据显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阶段,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共接受救灾款物价值199亿元,紧急救援及过渡安置阶段投入款物价值64亿元,重建阶段投入资金135亿元,援建民房18万余户、博爱卫生院(站)5100余座、学校2100余所。该批重建项目于2012年底前全部完工。
恢复重建阶段,中国红十字会共向驻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办公室派驻了七八批工作人员。走访项目点,根据需求立项,敲定援建方案,跟踪项目进度,进行走访监督,驻守灾区的每一天,红十字人都在为了抢工期、保质量,和时间赛跑。
2010年4月14日,汶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尚未收尾,另一场强震猝袭青海玉树。地震共造成2698人遇难,震中结古镇沦为废墟。中国红十字会再次筹募重建资金21亿余元,为灾区援建28所学校、28座卫生院(站)和14个新村。2013年10月,重建项目全部竣工。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上,玉树坚强屹立。
此后数年,各地灾害不断,甘肃舟曲泥石流、云南盈江地震、新疆和田地震、甘肃定西地震、海南威马逊风灾等,分别给当地居民带来重大创伤。中国红十字会在上述灾害中累计投入资金2.4亿余元,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区再度遭遇强震袭击,135万人受灾。中国红十字会再次投入资金6.22亿余元,与雅安市2区6县签署重建协议,援建了42所学校、169个博爱卫生院(站)、3个备灾救灾中心和42个博爱新村。
经过数次重大自然灾害的磨练,中国红十字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更加科学、从容,走访监督也更频繁、有力。截至目前,芦山地震灾区所有重建项目已全部开工,42个新村的村民也都搬进了新家。
中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速度和质量,引国际社会专业人士瞩目。2013年6月,日本红十字会副会长大冢义治访华时表示,在汶川即使是极重灾区,都能看到学校、医院、民房、道路等焕然一新,百姓生活得到了恢复。他感到惊讶和钦佩,希望双方共享经验,推动各自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坚守“三个一致”,贴近民生做项目
从汶川到雅安,中国红十字会一直在摸索一套科学高效的灾后重建模式。如今,这套模式已初见端倪,并将被再次运用到鲁甸灾后恢复重建上。
该模式的核心是,按照国家和灾区当地政府灾后重建规划和要求,统一安排使用全国红十字会系统接受的捐赠资金,重点关注县级以下的民生项目,尤其是学校、卫生院(站)和新村。
2008年汶川地震,首次参与规模如此庞大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国红十字会进行“多头管理、各自对接、各尽其责”。总会,地方分会,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台湾红十字组织,各主要捐款国红会和红十字国际组织分别在灾区做项目。
这种管理模式将项目和资金化整为零的处理,缓解了总会、四川省红会的压力,但援建各方对全局把握有所欠缺,而且工作效率不高、管理分散。尤其是在项目对接方面,灾区当地红会需要应对各方的具体要求,本就紧张的人力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2010年玉树地震,汲取汶川地震重建经验,财政部、民政部、审计署等5部委联合下发文件,要求捐赠资金全部拨付到青海省,统一纳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由青海省统筹安排用于恢复重建。资金全部汇缴到青海后,中国红十字会按照“最大限度贴近老百姓、重点关注民生项目”的重建原则,包揽了全部学校、卫生院(站)建设,并援建了部分民房。在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建筑资源严重缺乏的青藏高原,这种援建模式更具全局观念,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保证了重建质量。
2013年雅安地震,综合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重建经验,中国红十字会执委会在听取各方意见后研究决定,按照国家和灾区当地政府灾后重建规划和要求,统一安排全国红十字会系统接受的捐赠资金,在雅安设立中国红十字会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办公室,安排专人长期驻守,负责援建工作实施及协调工作。从分散管理到集中管理,援建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资金拨付流程得以简化,项目得以保质保量推进。
7月19日,在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基础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下发《中国红十字会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8月10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四川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根据“三个一致”(“与政府规划相一致、与灾区发展和持续需求相一致、与红十字会宗旨与品牌建设相一致”)原则确定援建项目,包括学校、卫生院(站)和新村。
2014年1月28日,马年春节前,石棉县挖角村第一批32户村民放起鞭炮搬进了新家。另外41个博爱新村的村民也于今年陆续搬进新家,其余学校、卫生院等重建项目也将根据计划,在三年工期内全部完成。
打造生态村,探索援建新模式
从汶川到雅安,灾民新村、学校和卫生院(站)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重点内容,从未有过任何动摇。但其重建思路和方法,却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改进,日趋科学合理。
尤其是在民房建设方面,中国红十字会不断拓宽援建思路,从最开始的发放民房建筑补贴,到后期开展生态村建设,开展“博爱家园”项目,提升社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为村民提供生计帮扶,打造经济增收渠道,帮助村民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红十字会汲取国际先进经验、逐渐摸索成型的生态村援建模式,也与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的新农村建设思路一脉相承。
在雅安地区,受益于这一重建思路的村子尤其多。在凤凰村,红十字会不仅为村民援建基础设施,改善社区环境,还修建了一座占地1300平方米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根据规划,这座市场将帮助村民重新掌握议价权,使原本低价的零售农产品,因为大客户商家的进驻直采而获得更高收入。
在挖角村,红十字会帮助村民重新设计整村风貌,迁离气味浓烈的猪圈和养鸡场,把地砖铺到每家每户门口,重新浇筑进村的水泥路,将枣红色的木栈道修到葱葱郁郁的黄果柑林深处,在屋前屋后设计花坛。如今,围绕这套精心设计的方案,世世代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们,开始走出田间地头,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沫水河畔做起了农家乐生意。
贯穿新村建设整个过程的决策、招标、督导等环节,其权力也逐渐从红十字会移交到村民手中。在42个新村,村村成立了业主自建委员会,新村整体规划、建筑图纸的设计、施工方招标及议价、日常施工监督、房屋分配等,全部由业主自建委员会讨论表决。
雨城区庙圷村,70岁的杨洪全被村民无记名投票选举为自建委员会主任后,把在外从事建筑行业的儿子叫回老家,领着村民代表一起与施工方谈判。从屋基到吊顶,从钢筋到水泥,老杨和委员们经过几轮拉锯战,才最终以村民满意的价格、过硬的建筑质量,与信得过的施工方签署了建房协议。
如今,新村建设陆续完成,部分村的业主自建委员会又转型新村治理委员会。他们开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带领村民琢磨起致富门路。
焕然一新的家乡,也吸引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逐渐回流,在家门口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昔日分散、空心化的传统农村,在经历过灾难的磨练和洗礼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