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以无偿热情营造和谐文明

发布时间:2012-07-05

东明路街道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工作侧记

 

629,东明路街道红十字会秘书长接到了辖区内世博颐养院打来的电话。对方表示,院内有老人要办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街道红十字会秘书长整理了相关材料,立即赶往颐养院。

东明路街道红十字会一贯重视在社区普及宣传无偿捐献遗体的目的和意义,大力宣传遗体捐献已成为街道红十字会日常工作之一。今年以来,街道已有6位市民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历年来共有40位市民办理了登记手续,另有3位市民同时办理了角膜捐献手续,其中已有3位死后实现了遗体捐献遗愿。

提高遗体捐献认知度

东明路街道辖区内的世博颐养院生活了众多老年人。这些老人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阅历,在街道红十字会和该院领导的宣传引导下,他们对人生的最后安排非常达观。

在这里,街道红十字会会定期为老人们送上《中国红十字报》和《上海红十字报》等报刊杂志和遗体捐献相关宣传资料,提高老人们对遗体捐献的认知度。

街道红十字会还专门邀请“浦东新区红十字恒辉志愿者服务队宣讲团”为老人们举办了一场精彩的遗体捐献演讲活动,介绍遗体捐献的意义和目的,收到了老人们积极的反响。闻讯赶来的浦东电视台还现场对老人进行了采访,报道指出,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和东明路街道红十字会开展的这项活动既能提升市民的道德文明,又有利于深入推进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媒体舆论的参与和宣传,进一步扩大了红十字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颐养院副院长带头捐献

在世博颐养院,副院长武祥华是老人们口口相传的榜样。

早在2005年的时候,武祥华就已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在他的带动下,该院陆续有6位老人登记了遗体捐献。其中,王春云、章解英夫妇同时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

这对老夫妻表示,死后把遗体奉献给医院作研究,既能帮助解决现代医学未能解决的难题,同时也节约了土地,环保低碳。“儿子也同意我们捐献。身后事全部由政府包下来,也是减轻了子女的负担。”章解英一有机会,就向颐养院的老人们介绍自己如何克服社会偏见,夫妻俩同时登记遗体捐献手续的经历。

老人们说,身后为医学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是他们共同的心愿。志愿捐献遗体的良好风气在世博颐养院已经蔚然成风。

百岁老太捐遗感恩

生前家住东明路街道的百岁老人孙月梅出生于解放前,丈夫英年早逝。她带领幼女,受尽了社会的苦难。解放后,才品尝到新社会的幸福与尊敬。

2011年老人百岁大寿时,街道为她举办了庆贺活动,上海市市长韩正也送来了水晶摆件贺百岁。孙月梅老人深为感动,当即决心身后捐献提议,为医疗事业作最后的贡献。今年初,老人逝世后,家属立即与东明路街道红十字会联系,帮老人实现了遗体捐献的遗愿,老人的一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崇高的传统美德。

除了针对老人开展的遗体捐献宣传活动,东明路街道红十字会日常宣传工作也不懈怠。结合“5·8”世界红十字日等纪念日举办的广场宣传活动、“3·1”遗体捐献者纪念日组织遗体捐献实现者和登记者到福寿园为亲人扫墓等等活动,引发了居民志愿捐献遗体的热情。街道涌现出一批积极报名参加无偿遗体捐献的登记者和实现者,通过他(她)们的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思想道德品行,提升了和谐城区文明。

 

 

东明路街道红十字会